開園當日到場的嘉賓分別是:
黃 曉 (貴州省農業委員會 主任)
郭萬全(貴州省環資委主任)
廖正祿(貴州省農委農財處 處長)
周 林 (貴州省環保廳環評處 處長)
張 斌 (貴陽市市委秘書長)
李江生 (貴陽市農業委員會 主任)
冉龍勛 (貴陽市果樹站 站長)
張瑞文 (貴陽市畜牧站 站長)
方 明 (貴陽市科技局農財處 處長)
皮世斌 (貴陽市財政局農村處 處長)
佘 龍 (烏當區組織部部長 區委副書記)
李朝陽 (烏當區副區長)
謝志剛 (烏當區副區長)
歐陽曉莉(烏當區副區長)
陳明邸 (烏當區科技局 局長)
周貴渝 (烏當區農技中心 主任)
班舉明 (新堡鄉 鄉黨委書記)
王澤和 (新堡鄉 鄉長)等
一、設計理念
1. 親和地方特色
通過融入地方歷史色彩來形成園區特色;使用具有鄉土氣息和古老韻味的素材;為各主要空間賦予地方性的主題。
2. 親和自然
考慮生態可持續發展的計劃與設計;考慮林木參差的多層結構與自然遷移過程的栽種計劃;考慮自然環境所具有的教育意義的設計。
二、設計基本方向
1. 提高景觀質量;
2. 演繹四季絢麗色彩;
3. 保障景觀色彩的多樣性;
4. 營建生物棲息區域;
5. 營造水濱濕地;
6. 展示現代高科技農業生產。
三、總體規劃布局
遵循“山有氣脈、水有源頭、路有出入、景有虛實”自然規律和藝術規律,在地形改造、水景處理、道路設計、植物造景等造園要素上下功夫。
山體、水面、建筑、綠化等造景要素形成大小空間環境。挖地堆山,創造山環水繞、曲徑通幽、林木深深、溪流淙淙的自然景觀。創造出水的靈氣。巧妙體現自然中有人工、人工中具有自然的特色。
1. 功能結構
以旅游休閑為主,農業觀光為輔,分為7個功能區塊:入口區、素質教育區、休閑娛樂區、生態農業展示區、生態濕地景觀區、水上活動區、生活管理區。
2. 交通組織
以5m寬的道路作為交通主線;設置寬1.5m的自行車游覽路線。
四、分區規劃
1. 入口區
入口區主要包括停車場、園區大門及入口廣場。入口區在景觀上重點突出,加強標志性作用。
2. 素質教育區
該區主要設置自然作坊、二十四節氣廣場、飲食服務中心、昆蟲園、露營區、燒烤區等,實現自然教育的功能。作坊中例如泥人坊、染布坊、紡織坊、草葉工藝作坊等,在這里游人穿上自己染色的衣服,制作自己喜歡的泥人玩偶,學習紡織技術,觀看昆草制作過程等,著重體現參與性。此外,還開展露營、燒烤、夏令營活動等。
二十四節氣廣場,讓游人對民間的各個節氣的傳說、俗語,以及各個節氣與農業生產的關系有所了解,并注入地方歷史文化。
3. 休閑娛樂區
傳統的鄉村風情:鄉間小道,石板路,錯落分布的土房、草屋和磚房,原生態的濃郁鄉村風情激發游人對田園生活的懷舊眷念與向往。
成片的景觀花帶:表現大地主題的大地藝術景觀園,購買鮮花的古老而傳統的花街,富有鄉村氣息的鄉間集市,回味鄉間生活的度假草屋,享受森林沐浴的戶外健身場所,天然浴場,游覽棧道,浮橋,張拉膜景觀,處處體現濃濃的鄉間風情,悠閑的環境氣氛讓人陶醉其間。
民谷廣場:休閑娛樂區的核心,同時也是園區的核心景觀,體現大尺度的構圖和空曠有序的空間。這里舉行各種民俗活動,如村社,各種節日慶典活動等。
觀賞溫室:游人可以觀賞到各個不同區域的,不現季節的樹木花卉,也是名貴的花木的培育中心。
4. 生態農業展示區
農具展示長廊:收集當地有代表性的傳統農具,讓游客體驗,讓游人了解傳統農具使用方法,增加對傳統鄉間文化的了解。
生產溫室:游人了解溫室、大棚的生產經營模式。
室外生態農業:展示室外農業生產(包括水果、農作物、蔬菜等)。
水上生態農業:展示水產養殖、淡水魚水上展示廳等。
花卉生產基地:鮮切花生產、盆花生產等。
苗木生產基地:作為城市綠化苗木生產基地。
5. 生態濕地景觀區
生態濕地景觀:包括籬笆園、野花園、干花作坊、山林及土壤生態觀察區、生態濕地景觀、蘆花灘、候鳥棲食地、蘆丁鄉渡、葦竹深處、觀景長廊、觀景塔,通過各種園林化處理,形成園區南面一道生態屏風。
6. 水上活動區
7. 生活管理區
8. 景觀林帶
五、活動項目
春季舉行野花節,展示和銷售野花;夏季舉辦篝火節,了解傳統文化像傳統游戲和禮節,了解傳統飲食,制作稻草人,抓魚捕撈;秋節舉辦昆蟲展,觀察星相,觀察晚秋的熒光蟲;冬季觀察候鳥,騎自行車,騎馬等活動?梢猿D赀\營的有:釣魚、劃船、騎馬、坐牛車或馬車參觀附近農村等。
招商聯系人:肖先生 18198629818 13984889618